top of page

​二重丸 工藝設計雙人展

2017.08.26 - 2017.09.10
​講座 - 從工藝、設計,到生態系的建立
大治將典、小野里奈 ∣ 與談嘉賓:胡佑宗
Part.1  【大治將典 - 產地設計工作的推進方式】
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按以下投影片右方箭頭即可依序閱讀)
Part.2 【小野里奈所思考的「形」的應有姿態與如何發生】
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按以下投影片右方箭頭即可依序閱讀)
IMG_7334.JPG

大治:我自己的看法,因為有很多東西不是為了販售而製作的,只是為了宣傳產地與自己的設計,像這樣的情形很多,所以產地也漸漸無法相信設計師,如果在10年前,他們也會被產地趕走。

 

小野:現在是會去找過去好東西的世代,把曾經被捨棄掉的東西尋回,我們這代的設計師很少去有名的大事務所,像我和大治就完全沒有這樣的經歷。

大治:我想做的不單只是保護這些產業,而是希望讓他們往下個世代邁進,製作出現在需要的東西。台灣的市場較小不得不輸出,製作者比較不會以自己本位思考,會以客戶為重。

 

像是原本製作裝飾品的產業,刻意去更改它的設計也會變得很牽強,該做的是去擴張他的市場。我的理想是推出現在需要的東西之後,能引起客人對該產業過去商品的興趣,進而購買他們的老東西。

 

品牌的開發一開始都是我和社長一起進行,像是FUTAGAMI,原本是製作佛具的,但如果又設計出佛具商品,不是自己打自己嗎,為了不造成舊有客戶的壓力,所以決定開發新市場。

 

小野:設計師常被認為是獨自思考,做出很厲害的形狀,但實際上製作、承擔庫存壓力的都是maker,所以和他們一起思考製作什麼是很重要的,我們會一起喝酒、講真話,設計師要思考素材和技術能夠如何做最大限度地活用,觀察現場maker們的技術是很重要的,他們通常都不會發現自己有多厲害,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技術的魅力,也是設計師的工作之一。

 

大治:過往店家、製作者、使用者的關係大多是單向的,但我也會常和店家見面,希望讓大家覺得這些東西是所有人一起完成的,我不會刻意去提高或拉低價格,不會從價錢開始去思考一件作品。如果只想著去做會暢銷的東西,哪天這作品不賣了,不就不能繼續做了嗎?使用者也不是把東西買回來就好,他的購買其實就是一種「投票」,認同我們的概念。

 

小野:設計師和maker都是使用者,我們會希望自己製作的東西能夠在生活裡長久持續,和其他設計師或maker的作品和諧共處,如果只有自己的作品搶眼是不行的。

放放堂後記

 

大治與小野兩位設計師除同樣看重素材呈現、作品間的協調外,他們最大的共同點,在於設計並不以自己為出發點。關心製作的人、使用的人、甚至販售商品的人,這些「人」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工作同事,更是想一起共度人生的夥伴。

 

過去我們對設計師的印象,多少是帶點英雄式的:埋頭苦思、創造出嶄新設計,問題迎刃而解,似乎是長久以來熟悉的模式,但這兩位卻不太一樣。對製作者,他們聊過一次又一次,花大把時間在工場裡觀察,挖掘所有暢銷、停產的商品,研究工藝、素材特性……做足功課是必須的,製作者因為太過習以為常,未必能意識到手中技術的可貴,讓他們了解自己其實身懷絕技,也是設計師的使命之一。對使用者,大治將典和小野里奈想的是,他們想要的是什麼?怎麼樣的東西用起來才順手舒服?

 

小野里奈提到「不要獨自思考,要和製作者一起找出想做的東西,製作者覺得無聊的商品,很容易就會消失在市場上,設計師自己覺得很酷是沒用的,重要的是參與製作的人也必須這麼想,設計才能成為真正的商品。」大治將典也說「設計師常會意圖創作有趣、搶眼的作品,但這並不是使用者真正想要的,他們期望的是買件好用、對生活有幫助的東西」。物件的樣貌,就在人與人的交流聯繫之間得以塑形。

在製作者、使用者之外,像放放堂這樣的店家便是傳遞者了,踏進這「生態系」已四年多,透過兩位設計師,我們親自拜訪產地、理解製作者的想法;設計師同樣藉由店家得知消費者的想法,透過展覽直接與使用者交流,而這些想法也會再次帶入下一次的作品中。製作者、傳遞者、使用者構成的「生態系」,在人與人的連結得以完成、取得平衡。

DSC_8602.JPG
DSC_8574.JPG
Nijyumaru_Taiwan_Photos_MATSUO - 309.jp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