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2016 te-te-te市集 - 從物件的創造到關係的創造

作家相片: funfuntownfunfuntown


2月上旬我們去了一趟東京的te-te-te市集(ててて協働組合),現場不提供販售,純讓買家與賣家在場交流,聊聊最新的作品,運用的工藝技術、產地是個怎麼樣的地方,而這樣的技術又是如何傳下來的?看似不著邊際的對話,卻幫助我們了解產品更深。


te-te-te從2012年開始,今年來到第五屆,也是參與人次最多的一屆。展覽會報寫著,te-te-te既不納入以經濟效率優先的大量生產品,也不以主打作者名號、高藝術性的限定作品為號召,而是介於兩者之間:需要相當的製作技術,同時又與產地有著緊密連結,重視當地環境、適量生產的「中量生產.手工業」商品。




「中量生產.手工業」還有另一個有趣的共通點,買賣方的關係並不止於買賣,就像我們在te-te-te裡聽到許多商品故事,製造方會完整地傳達商品訊息,同時不讓自己明星化;商店不只販售,也盡力將產品概念與背景傳達出去;使用者則懷抱著對商品的理解與敬意,這不只是共通點,也是他們對彼此的期望。從物件的創造到關係的創造,te-te-te之所以能吸引到越來越多人參與,或許是因為潛意識裡,製作、販售、使用商品的人也是這麼想的吧。(te-te-te的命名意義也由此而來,te在日文是手的意思,希望連結起製作、販售、使用商品三方的手)



在大量生產、大量消費盛行的70~90年代後,中量生產幾乎完全消失,「中量生產.手工業」就現在來說是個新創詞,直到這幾年才被重新拾起,內容也正一步步地被定義。和日本一樣,許多地方也都面臨著必須再次從自身土地與產業出發,靠自己力量重新開始,形式未必相同,但概念卻是一樣。 接觸商品後對產地感興趣,實際到工房參觀,隨著「日本手工業市場的形成→產地、工房巡禮→回到自身社群,手工業DNA再構築→目標將自己的手工業商品推向世界」te-te-te所期待的這個走向,不知不覺也影響著我們,讓彼此的關係不限於點與點,而是相互連結交錯,交換意見與經驗,有著更深厚且豐富的往來。

 

幕後花絮:趁著這次去東京,我們也帶了一個小禮物 - 木子到森的蘑菇燈,送給前陣子又喜獲一子的設計師大治將典,也拜訪了我們在東京的友好店家 - KUMU 組む。接下來放放堂也會陸續介紹許多在te-te-te看到的好商品、好故事給大家,敬請期待。

*大治將典、妻沼大介(10¹² TERRA設計師)、蕭光


with KOMUMA Noriko @ KUMU

*with KOMUMA Noriko @ KUMU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