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funfuntown

小代角物店展 forever young 《Curator’s note》



頗受肯定的《小代角物店》展已經圓滿結束,在與作者的交流與客人的互動中,放放堂也整理出一些感想,在此與關心台灣竹編的朋友分享:

① 創新—視點的改變 竹籃不再只是傳統的老物件、作者讓它有新的型態與應用:野餐、隨身茶具、便當盒都可以;甚至是男士手提箱、女士貝殼包,讓傳統產業竹編添加了時尚感,這是作者改變了創作視角。 展期中有客人表示要當做置放「備長炭」的容器,既通風又雅緻,消費者的巧思,也帶出了新的觀點,讓竹籃的意義變得更爲豐富。

② 日常性—生活裡的應用 近年觀察到我們的竹藝,呈兩極化發展:一邊是拼技藝往藝術精品發展、只能在玻璃櫃裡欣賞/收藏;另一邊傳統五金行裡常見外來低價製品,不見工藝之美...結果是最大公約數的生活應用不見了,與生活漸行漸遠。 小代角物店的作品,讓我們發現:器物的美 就是跟實用相結合,好看與好用可以並存,竹編器物的應用如此寬廣、竹編日用品也能這麼美。

③ 設計師式的思考 小代角物店作品一字排開,可看出其中的設計師思考,讓傳統手工業擁有《產業化》的特質: 1. 根據需求訂出一號到七號的尺寸,每個師傅作出來都是標準的器型/比例。 2. 在標準竹籃上加入變化:加入提把方便攜帶、上蓋也有可分離或連結外翻式的,適合客人不同場合的需求。 3. 每件作品背後都烙印上年份,方便日後維修查詢之用。 如此的思考,讓中小量生產得以實現、後人也得以遵循尺度、調整調適,手藝才能繼續流傳。若是只停留在某位老師傅的記憶裡,最終只會失傳。

④ 《三方共好》的良性循環 若要手工業永續發展,唯有生產者、店家、消費者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:好的作品透過店家適當的介紹、客人帶回家豐富了每日生活,作者獲得回饋與肯定,得以繼續製作、傳承。這是近江商法裡《三方共好》的基本原則,看似老生常譚,但回頭看我們的現況,才發現非常不容易啊!

放放堂在尋找工藝設計品過程裡,發現好作品背後存在的深層價值十分動人。我們還會繼續挖掘、持續與大家分享。

 

《小代角物店》展 forever young 展覽全記錄:funfuntown.com/foreveryoung

268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