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在放放堂舉辦「木子到森展」時,你們剛搬到市區沒多久、開始經營民宿,三年多後搬到鐵線橋,到現在大約兩年的時間,當初為什麼會決定搬到鐵線橋呢?兩個地方在生活上最大的差別是什麼?
我們對於空間的轉換總是很隨性,從當初的北園街到府前路僅是因為陪朋友去看了一間很棒的老房子,我們想像著到那邊生活後可以做些什麼不同的嘗試及改變,發現我們非常期待這樣的變化,於是去執行它。現在想起來我們搬到鐵線橋也是非常臨時的決定,只是因為聽到對面熱心的鄰居阿伯在聊隔壁即將退休的鄰居,跟他的微微抱怨『都已經要退休可以整天在家休息了,還要被吵。』當時小乖(大女兒)已經一歲多,我們也在思考著我們想要帶給她什麼樣的成長環境,再加上不想造成鄰居困擾的動力,於是我們開始尋找周邊較少住家的環境。
在網路上搜尋之後,發現鐵線橋的這個獨棟的三十幾年老房子,旁邊是百年古蹟『通濟宮』,廟前面有一大片的空地,附近幾乎都是平房,隨處可見的農田,這是長時間生活在市區裡的我們非常嚮往,也是我們想要給孩子成長的環境,於是我們就在一個月之內做好決定,帶著孩子(們)搬到鄉下去。
搬到鐵線橋之後,我們同時也結束了對外的展間及民宿,等於是減少了很多工作上時間的限制,開店的時間、打掃民宿的時間、接待民宿客人的時間。時間變得很彈性,生活變得很單純,單純的生活、單純地陪小孩、單純的創作。因為就住在鄉下,黃昏的時候騎著腳踏車帶著孩子們到河堤去吃點心,帶著孩子們到附近的學校去運動,或開車到海邊也變成很日常的行程。
在市區生活時,我們總是能跟來個客人頻繁的交流,也能跟週邊的朋友們有比較多的互動,雖然我們總是宅在家裡,不過因為就身在發展很快的台南市區,總是能感受到有新的事物不停地注入,以很快的速度,隨時在接觸新事物。 到鐵線橋生活之後,步調變慢許多,整天幾乎就是跟孩子、貓咪相處,每天也在差不多的時間帶孩子出門、跟差不多的鄰居打招呼。要說最大的差別就是跟自己對話及相處的時間變得多很多。
承上,你的作品和日常生活也密切相關,這兩個不同的環境,對作品產生什麼樣的影響?
在鄉下看到的是一個人口外移的環境,大部分的居民年齡層較高,可以說是目前社會的縮影,有前陣子才剛結束營業的雜貨店,但老闆每天仍會來開店,有附近國小新設立的公立幼稚園,但只見過幼童三五個,在村裡有些破敗的百年老屋,被綠色植物攀爬著,死亡與新生並存著,即使是屋樑倒塌而碎落一地的紅瓦片也很美麗,即使已經身在鄉下,也得從建築物的縫隙中看見遠方山脈的壯闊,這些景象和感受都在我的腦中與理智搏鬥,其產生的影響,也許得在將來回顧時,才能窺見一二吧。
2012年到現在,工作室也多了兩位新成員(小乖與貝貝),請描述一下每位成員一天的行程吧!
Dozen:起床、清貓砂、抱一抱孩子、吃早餐、進入工作室工作、偶爾出來跟孩子們玩耍,或因為孩子進入到工作室玩耍而暫停工作休息一下,吃午餐、洗洗碗、跟孩子們一起睡午覺,偷偷離開房間(讓孩子繼續睡)開始工作,陪孩子到附近學校玩、或滑滑板,跟孩子們一起洗澡,吃晚餐,陪孩子睡前看看電視,陪孩子睡覺,打遊戲。
薇婷:起床準備早餐,整理訂單及待辦,處理工作室的行政事宜,偶爾解決一下孩子的糾紛,準備午餐,吃午餐,收拾餐桌後,偶爾做做蛋糕,偶爾做點布織品,迎接孩子起床,準備點心,陪孩子到學校玩耍、運動,回家準備晚餐,晚餐時間,陪孩子睡覺後有時會不小心睡著,有時候再起床作羊毛氈,或看部電影,或翻個幾頁書,就寢。
小乖:家裡最早起床的人,負責把大家叫醒、邊玩邊吃早餐 ,找妹妹到院子玩(水)、盪吊床,到工作室找爸爸玩(木屑),吃午餐,翻翻書、把所有看到想玩的東西翻出來玩、跳跳床、到學校溜滑梯、盪鞦韆,回家洗澡,吃晚餐,看看電視,進房間跳跳床,跟爸爸媽媽聊天,睡覺。
貝貝:被姐姐吵醒,在爸爸旁邊賴賴床,吃早餐,跟姐姐到院子玩(水),到廚房玩媽媽的道具,到爸爸工作室玩(木屑),吃午餐,跟爸爸一起睡午覺,起床吃點心,跟姐姐一起玩,到學校盪鞦韆(最愛盪鞦韆了)、玩耍,回家洗澡,吃晚餐,跟姐姐一起看電視,進房間爬爬爬,聽爸爸媽媽跟姐姐聊天,睡覺。
柚柚( 貓 ):到頂樓玩耍、等爸爸媽媽起床後貓貓叫要飼料吃、找塊涼快的地方睡覺、偶爾到樓下散步看看大家在幹麻、躺在窗台上曬太陽、到頂樓抓蝙蝠送給大家、趁小乖貝貝睡著後跟爸爸媽媽撒嬌、抓蟑螂(各式昆蟲)送給大家(無限循環XD)
在所有作品裡,有哪一件是你覺得會想要一直做下去的呢?(比方說較有挑戰性,或是你最喜歡的)
其實每一件作品都會繼續做下去,某一件作品的元素也許會成為下一件作品的元素之一,這就像是作品們的DNA ,會有遺傳及進化,甚至是不同類型的作品也會彼此影響,像是之前做的名片盒,它利用木頭的彈性來夾緊紙張,它的這個細節後來變成了燈的開關按鈕。從作品來看是它們的DNA,但從我的角度看自己,是走在一條學習的路上,讓技巧更進步,而且不斷去探索新的可能後所得到的成果。
這次我個人最喜歡的是“在水面下”(睡蓮)這個作品。有時候躺在床上,我會想像天花板變成地面,下一秒突然失去重力的話,就會跌到天花板上,這件作品如果放在床頭的話,瞬間就能將自己變成水底的魚,抬頭看著飄在半空中的睡蓮葉子,這次的石頭做得比較像適合打水瓢的石子,也許會更有在水底的感覺。
預計九月份上市的新書,可以大概介紹書的內容嗎?為什麼會想要出書?
這次的內容是由淺入深的介紹一些製作小物或是家具的方式,每個主題都會加入一些新的技巧,初學者慢慢跟著做,就能對木工有較深的認識,活用這些技巧就能開心的創作自己需要的東西了。
開始接觸木工後,對我的人生產生滿大的改變。在學生時期,對將來要做的事情沒什麼想法,可是開始做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時,對未來就有了想像,而走到今天。所以我想藉由這樣一本為初學者,為想要自己學木工的人而設計的內容,讓更多人找到生活中的樂趣。
最後,請回想一下,從2012年的展覽到這次的展覽,這五年間,自己覺得/朋友覺得,木子到森有些什麼變化?接下來的五年又有什麼計畫、目標呢?
沒想到已經五年了耶,覺得只過了兩年呢,最大的差異就是多了兩個孩子吧,變成一個爸爸了,這段時間的變化,其實都被作品們給紀錄下來了,因為它們是很直接對應我們的狀況。在上個展之後,我們搬到了新的空間,做了民宿,然後結婚,生了小孩,這段時間都被作品——小亮哥,蘑菇小夜燈和綿羊小夜燈給紀錄下來,我們看見這些作品就想到它背後製作的動機和光景,然後接下來有很長的時間被這些作品給佔據,我們每天都必須去製作這幾件作品,幾乎沒有時間構思新的作品,但這其實也是一種技巧的累積,在重複製作的同時,也會思考新的可能,也會面臨新的問題,同時也得到成長。
現在小乖準備上幼稚園了,她正邁出人生的第一步,我也準備陪她一起成長,然後再繼續創作更多的作品,很希望能製作一些只有單一件的作品,讓作品可以不受材料、市場等因素而受限。如果有機會的話,想要將自己開木工體驗課程,讓完全沒經驗的人也能完成作品的這個經驗擴大,成立一個大型的木工教室,讓各年齡層的人能有一個創作的空間,讓有木工經驗的人可以協助他們完成作品。
_
▣ 2017/7/15 (六) - 7/30 (日) 13:00 ~20:00,週一公休 ▣ 放放堂台北店 (北市富錦街359巷1弄2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