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設計師「林」宛珊和「陳」韻如組成的「凌晨」工作室,作品去年開始在放放堂露面。 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藺結、可愛實用的小藺包……凌晨工作室的作品總是給我們一種「剛剛好」的感覺,恰如其份的設計、不多不少,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取得了剛剛好的平衡。聊過幾次後,也想更深入了解他們的經歷與設計理念。於是某個初夏上午,我們來到了A.M IDEAS,凌晨工作室。 工作室成立之前,宛珊和韻如已有相當豐富的設計經歷,過去在科技產業工作的他們,設計過的作品五花八門,也賣向世界各地:電腦、手機、電玩、吸塵器,甚至醫療電子都接觸過。公司交付的工作彷彿一道道關卡,各自有待解任務:零件不能超過多少、蓋子數量必須在幾個以內……限制多、挑戰多,接觸範圍也廣,是有趣之處,過去的設計經歷與所學,直到現在還是很受用,商品從無到有,設計邏輯的思考、素材應用的可能性,影響了他們整體的創作過程。
從科技業轉換至設計工作室,從旁看來是極大的轉變,問到不同之處為何?他們回答的卻不在產業面,而是實實切切的做事方式:過去工作項目細分清楚,設計師的專責就是設計、和工程師配合,再由工程師接續完成工作。現在則是設計、成本控管都要自己來,與各方接洽、聯繫,更需要想辦法獨力在溝通上開發技巧。韻如補充:「我們認為這也和公司規模有關,現在人少,每個細節都得自己應付」。
一枝一行,學習藺編的「語言」 但最大的不同,還是在與苑裡工藝師們的溝通。 以前生產商品,只要畫出設計圖、交由機器製作,就完成一大半。但這並不是工藝師們熟悉的做法,他們也未必能夠照著圖做。因此宛珊和韻如密集造訪苑裡、頻繁溝通,花了半年時間上課、學習藺草編織,最大的收穫是理解到工藝師們使用的「語言」。 「藺草製作有太多技術語言,不學是不會知道的,工藝師們也未必會向你說明」宛珊說,「但若能以他們的語言溝通,他們會說『哎唷,這個你也知道?』,對你的看法也會改觀」。 畢竟,造訪苑裡的設計師,凌晨工作室並不是唯一一個,如何與工藝師們建立關係,讓他們接受、了解自己的誠意,和製作上的溝通同樣重要。
學習藺草編織「語言」,不只讓他們認識編法、素材特性,更讓他們更理解工藝師們所講究的美感,藉此摸索出溝通方式,像是和工藝師們提及編織細緻度,要說「一排幾行」,他們才聽得懂。而理解作法後也能將編織方法拆解,溝通時針對一個個步驟調整。他們也盡可能做出同等比例的作品打樣,讓工藝師們參考。 溝通上的小插曲也不少:對工藝師來說,編得細代表手藝好,所以傾向提供細緻的作品,但站在設計師的角度,每件作品適合的細緻度不同,像是陶藺燈,藺草太細無法讓光穿透,作品效果反而打了折扣。他們笑說,工藝師會很困惑:「給你好東西還不要?」 在苑裡,面對的生產者是一個個不同的個體,手做出來的樣貌、紋路都不同,如何在各種變化中定義「一致」也是個課題,於是他們從編法、藺草的寬度與尺寸著手,設定出一定規則後,剩下的手感、紋路差異,就是手工製作才能醞釀出的韻味了,韻如說「就像每個人煮出來的飯都不一樣」,這些手感上的差別,也是他們認為手工製作的趣味所在。
照片提供:A.M IDEAS 凌晨工作室 訪談A.M IDEAS凌晨工作室(中):goo.gl/xY9XNA
訪談A.M IDEAS凌晨工作室(下):goo.gl/3zE9xu
A.M IDEAS更多作品:shop.funfuntown.com